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新聞媒體的走勢
  那福忠 March 20, 2004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email protected]
   

   去年十二月,美國總統布希對 ABC 電視網記者 Diane Sawyer 說,他寧願讓他信任的人來報導他的新聞、而不願意記者報導他的新聞,因為前者報導的是事實、後者則是「修飾過」的事實。駐白宮多年的紐約客雜誌記者 Ken Auletta 說,白宮的高層,把新聞媒體僅看成是另一種營利團體、而非服務公眾的團體,民調的反應也越來越認同這個論點。

   網路的出現,讀者漸漸習慣於另一種型態的的新聞,這種新聞的製作人身兼數職,即是讀者、又是作者、又是編輯,在這個環境裡,傳統的新聞僅僅是一個環節,讀者被分化成多種類型,大家原有的共同了解、共同語言、共同園地,逐漸消失。有人認為這是健康的發展,免得新聞被傳統的「新聞人」所把持;有人則認為是混亂的開始,因為不再有人把關,來區分事實、虛假、與宣染。但不論如何,環境在改變、新聞也在改變。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在其「卓越新聞計畫」(Project of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 之下,每年製作美國新聞年度報告,以上兩段話,就是今年「2004 年新聞媒體狀況」報告裡的開場白。這篇長達 500 頁的報告,就報紙、電視、雜誌、廣播、族群等多項媒體的新聞報導,分別論述,但綜合起來有八大趨勢。報告雖然以美國為主,但在網路化與全球化之下,不同地域與文化的差異,應該沒有那麼顯著。以下就是八大趨勢的簡介。

1. 日益增多的新聞媒體平台、搶食逐漸萎縮的新聞消費者

   這一現象,使每一種新聞媒體的讀者、或是觀眾聽眾,人數逐漸減少,導致營收與利潤的壓力增大,進而骨牌效應似的使情況複雜而更為惡化。唯一見到增加讀者的新聞媒體,就是網路新聞、與特殊群的媒體(如在美國的外語報紙)。

2. 在新的(通常是資訊)投資上、偏向新聞的分送、而少在新聞的採集

   大多數的新聞機構都縮減編輯部門,包括裁減人員、與縮短採編時間,使新聞人員面對極大的壓力,來維持原有的品質。

3. 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把未經編審的「生」資料、充當完稿的「熟」品發佈

   這在新媒體、特別是 24 小時的媒體,情況更為明顯。有線電視與網路新聞,有越來越多的混亂與偏叵的報導,沒做多少整理、甚至新聞的順序也顛倒,就急忙發佈。有線電視的新聞,沒有任何更新資訊,卻一再重播。

4. 新聞製作標準各異、即使在同一新聞機構亦不盡相同

   新聞機構為了讓廣告送達更多的新聞群眾,不能僅使用單一媒體,而需跨越多種媒體,在不同平台上展現。為此,有的新聞改變了新聞製作流程、混淆了新聞與廣告的分野、甚至違反了新聞報導倫理。在 MSNBC 播出的訪談節目,就可能不適合 NBC 電視網的播出;在新聞網站上可以把新聞與廣告混雜在一起,在其印刷版上則不會出現;即使在同一家電視公司,黃金時段的新聞處理也會與夜間新聞不同。這種不一致的情況,使得對品牌的認知倍加困難,也加深了廣大群眾對新聞媒體不夠專業、膨脹自己、僅顧金錢不顧大眾利益的負面評價。

5. 不在吸取新讀者的建設上投資、傳統新聞媒體的長遠發展將出問題

   許多傳統新聞媒體以節流,像是縮小編輯部門,來維持利潤。普遍的現象有:新聞工作人員的工作負擔加重,記者人數減少,空餘較多版面或與時段留給廣告,以及普遍的產品縮水。從長計議,這一情況會導致問題,社會科學對媒體的研究,認為以降低成本來維持利潤,會導致讀者或觀眾的迅速流失,在這種情況之下,新聞機構的高額廣告費率能維持多久?

6. 融合 (Convergence) 不可避免、對新聞從業人員的威脅也不如幾年前想像的大

   到目前為止,網路新聞似走在前面,與傳統新聞融合、而非取代。從讀者與觀眾的傾向來看,不同種類的傳統新聞媒體,如 CBS(電視)與華盛頓郵報(報紙),現正在唯一的戰場上短兵相接,戰場就是網路。新聞學上「媒體即訊息」(Medium is the message) 的理念即將過時,因而創造出新的契機,用更快、更多人參與的新方法講故事,講給新的讀者與新觀眾。

7. 最大的問題不在技術、而在經濟

   大家現在都了解網路新聞對傳統媒體是一個反轉的機會,而非蠶食,但最大的問題在財務。如果網上新聞在訂閱與廣告的營收上表現薄弱,是否會給予與報紙或電視相同的強勁經濟支援?如果不是,新聞網站的品質與範圍,即將下滑,不是因為網路不適用新聞報導,而是所製造的利潤不敷製造新聞的成本。

8. 操控公眾擁有資訊的人、獲利最大

   有幾個因素指向這一趨勢,一是簡單的供需,一是工作量。有太多的新聞平台爭食少量的新聞,新聞成了賣方的市場;另外許多 24 小時的新聞平台,播放時間加長,但新聞與資訊的來源卻有限。這一趨勢使能操控公眾、取得資訊的人,獲利最大,卻也間接鼓舞了「金錢新聞」(Checkbook Journarlism) 的發展。例如最近各家電視台想盡辦法取得訪談 Michael Jackson 的影帶,另外在伊拉克戰役被俘的美國女兵 Jessica Lynch 談論她所受待遇的訪談,也氾濫的在各新聞媒體一再出現。

   哥倫比亞新聞研究所說,這份資料是一本研究報告,不是為了爭吵,也不在說服別人,僅把事實披露。有進一步興趣的讀者,可進入這個網站閱讀詳細資料。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