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POD:印刷轉型的動力
  那福忠 March 20, 2005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email protected]
   

    1973 年,在英國中部 Newcastle upon Tyne 有一家叫 Ravensworth 的照片沖印店,專作房地產的照片,把照片背面上膠,供應房地產仲介業貼到型錄上用。1990 年代桌上出版系統普及,就把業務擴充到房地產型錄的設計,把照片與文字及其他圖畫整合到一起,交給印刷廠付印。因為房地產資料的時效性高,所以不斷的縮減作業流程,提升作業速度,到了 97 年,採用 POD 概念,購買數位印刷設備,從設計、製作、到印刷,一貫作業完全包辦,完全脫離了照片沖印,成為英國的大型數位印刷業者。

       Ravensworth 每天處理的訂單,在 1500 到 2000 筆之間,每天平均印量高達 233000 A4 頁,最高到過 314000 A4 頁,每月列印 700 萬 A4 頁。因為用的是 Xeikon 數位印刷系統,所以都是彩色的。去年訂購了四台 Xeikon 5000 數位印刷機,來更換原有的三台 Xeikon DCP 500 D 型數位印刷設備,產能也會因此提升到每天 320000 A4 頁。去年英國房地產不景氣,Ravensworth 雖以列印房地產型錄為主要業務,卻仍有 30% 的成長。其中的秘訣之一,就是今日事今日畢,訂單當日交貨。

       POD 是 Print On Demand 的縮寫,中譯「按需印刷」與「隨選印刷」,「按需」無論在字面上或意義上,較「隨選」恰當。「隨選」可能是借用影視 Video On Demand (VOD) 的用語,唯影視與印刷不同,VOD 選了之後影視隨即就傳送過來,印刷卻不能馬上印好交件,「按需印刷」有在需要的時間之內印好的含意,「隨選印刷」就沒在時效上的含意。

       POD 源起於1989 年美國大印刷廠 RR Donnelly,當時開闢了一小間廠房,用了兩台 Kodak Ektaprint 1392 PostScript 列印機與一些影印機,印製教課書、專業書籍、各種指南,每種印量從一本到 500 本,交貨是 24 到 48 小時,時效的需求就此有了概念。這個小廠房在一年以後,年訂單達到一萬筆,其中有 6000 筆是只要印一本精裝書,但年總印量在 6000 萬 A4 頁,合計有25 萬本書。1991 年,年總印量高達一億 A4 頁,POD 的營運型態逐漸確立,同時被粗略的被定義為:依顧客所需的時效、地點、數量所完成的的印刷作業。

       數位列印系統原本被看好個人化列印,後因為市場成長緩慢,導致彩色數位列印設備發展延遲數年之久,數位彩色列印設備出現之後,在應用上仍與多年前黑白數位列印類似,用在短版印刷上。久而久之,大家把 POD、短印量、數位印刷看成是同一件事。Strategies on Demand 公司總裁、也是當年替 RR Donnelly 創始按需印書的人 Mark Fleming 博士,最近為文,解說 POD 與短版印刷的區別,兩者在概念上有極大的差異,作法也不相同,市場的潛力更是南轅北轍。

       Fleming 認為短版印刷與 POD 是兩個不同的模型,印刷品的需求曲線,開始時急速上升、然後隨時間緩慢下降、最後到零需求,有如一個高峰偏左的鐘型曲線。短版印刷,並不限於數位印刷,除了極少量像一本書以外,傳統印刷一樣可以作,尤其今天數位印刷成本下降、與傳統印刷的印量臨界點(決定採用傳統印刷還是數位印刷的經濟印量)不斷提升,迫使傳統印刷承接短版印量的作業。短版印刷的印量雖然不多,但每次勢必要比當時的需要量多印一些存貨,以儲備一個階段時期之內的顧客需要,直到存貨將盡,再印製下一階段的存貨(可能比上一次印量減少)。反應在需求曲線上,短版印刷的印量是斷續的、但每次都高過曲線。

       POD 的運作模型則與需求曲線正好切合,因為每次按實際需要印刷,確實符合顧客時效上的需要,所以沒有存貨,下一次又有需求,再按實際需求數量印刷,也不必多印儲存。POD 印量反應在需求曲線上是連續的、每次與需求曲線相符。需求曲線的縱座標是印量、橫作標示時間,所以印量是否能與曲線切合,全靠作業的時效能否達成,也就是在下一個訂單之前是否能把這個訂單做完。Fleming 把這個稱為「時效價值」 (Time Value),正是 POD 的精髓所在,他統計有 60% 數位印刷的顧客,所買的就是這個時效價值。

       Fleming 把典型的短版印刷與 POD 在整體流程上作一比較:

  • 下訂單:短版印刷由買印刷品的人(不一定是實際要用的人)下單,POD 則可直接由用實際使用印刷品的人下單。
  • 訂單頻率:短版印刷每天 1-20 筆,POD 每天 20-2000 筆。
  • 印量:短版大於 1000 刷,POD 則小 1000 刷。
  • 印程時間:短版印刷 3-15 天,POD 8 小時到 3 天。
  • 分送時間:短版印刷 2 週到數年,POD 1 天到 2 週。
  • 相關服務:短版印刷需要文檔管理、與大規模運送,POD 需要訂單管理、文檔管理、直接交付顧客服務。
  • 價值:短版印刷的價值低,POD 的價值高。
由以上的比較,明顯的看出 POD 的優勢在能產生時效價值,而時效價值的提升,有賴於有效的流程管理,印刷反而成了一小部分。數位印刷如果不能產生時效價值,就自動降級到低價值的短版印刷了。
 
       POD 不僅是印刷技術的轉變,也是作業流程的改變,尤其是在有效的時間內分送給顧客,更需有完備的通路。這就是為什麼一般在書店理買賣的交易書籍 (Trade Books),十五年來仍我行我素,對數位印刷的發展視而不見的原因,因為 POD 沒法掌握印後的運送通道,產生不出較高的時效價值,投下資金就未必花得來。反觀企業內部的印刷,採用 POD 模式就作的有聲有色,像 Unisys、波音飛機公司、Lucent、康寧,都是很好的例子,原因是印刷之後有通道可循,可以在有效的時間內交送給使用的人,而產生時效價值。Fleming 建議,要想提升 POD 的時效價值,最好把範圍縮小,選少數專業、分送通路明確的印刷品,比較容易成功,當然良好的產能管理與流程管理,是先決的必要條件。。
 
       回到英國的 Ravensworth,看看他們到底做哪些事。他們印製的種類有雙面 A4、A3 折疊 A4、6 至 8 頁的折頁、A2 海報、以及 30 餘種不同格式的型錄。除了印刷,還包括上光、折疊、裁切、裝訂。每種印品的印量約在 45 份左右,上午以前收到的訂單,下午七點半就會由快遞運走,直接送到顧客手裡。顧客的印檔是以 PDF 格式上傳的,收到後就用自行發展的 SQL 系統處理,然後以列印出來的(非電子化)的工作單來作流程管控,加上經驗豐富員工的的管理,把相同的工作歸類,使產能發揮到最大。
 
       這家沒有最新的管理資訊系統,也沒有用炒得正熱的 JDF,靠著經驗與管理,讓 Ravensworth 成為英國最大的數位印刷廠。讀者不妨進入網站瀏覽 http://www.ravensworthonline.com/index.shtml 瀏覽其究竟。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