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中央日報熄燈
  那福忠 May 31, 2006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email protected]
   

    創刊七十九年,在台灣發行六十年,中央日報今天刊出最後一期,自明天起暫時停刊,今天晚上的編輯部,不再燈火輝煌,印刷機也不再隆隆轉動,報紙每天從採訪、編輯,到生產、送給讀者,數十年如一日,需要特殊的執著來維繫,無奈這份執著敵不過現實環境。我們對維繫了七十九年的前輩先進致上無限敬意,也期望中央日報的朋友,構思新的出路,以嶄新的面貌與方式復刊。

   七十九年記錄的國家大事,歷史價值自不待言,在台六十年間,中央副刊廣受海內外的歡迎,一度成為中央日報的靈魂。「見證了文學的盛世,除了拔擢大批創作人才,創辦文學獎獎勵新人,為台灣文學留下美麗姿態,更曾經扮演針砭時事左右世局的重要職責。(摘自今天中央副刊『我們,陪中副走過』前言)。中副的另一個功能,是溝通海外的華人與留學生,在沒有傳真、沒有電視轉播、沒有網路的時代,中副幾乎是唯一是傳媒,航空版僅有一大張,大家未必對每天的新聞都有興趣,但對整版的中副,則每天必讀。

   當年留學正盛,也有知名的作家居留海外,中副時有來自海外的文章刊出,或細述居留海外的心聲,或簡介科技新知,或說一些留學趣事,一個版面的中副儼然成為海內外的橋樑。我當時在校讀書之餘,也寫些文字投稿中副,幸得中副編輯看得順眼,退的少、採用的多,當時美國太空計畫正熱,寫一篇「太空深處」,提到相對論,不料卻引發小小的筆戰,有人不相信愛因斯坦「天上一日、地下一年」時間旅行的比喻,現在想起來頗為有趣。事隔多年回台之後,有一次到中央日報拜訪,石永貴社長還記得介紹說我是中副作者。

   十幾年前,報業走向自動化編排,中央日報雖然不是最先採電腦作業的,卻最先採用全頁電腦組版,對整體報業走向全頁組版,有推手的影響。當年資訊技術遠不如今天先進,國外的全頁組版系統亦在發展初期,但不支援中文,無法使用,中央日報自動化負責人魏瀚先生(後任總編輯),打算跳過輸出塊狀文稿剪貼拼版的階段,直接進入全頁組版。經與當時的大原(後改名棣南)科技公司研議,認為在技術上可以一試,遂著手進行。

   科技人員並不熟悉報紙編排,所建構系統與實用必有出入,經多次修改測試,終於上線運轉,成為第一家採用全頁組版的華文報紙,當時的技術雖僅能輸出文字、圖片仍須傳統製作剪貼,在報業電腦編排的發展上,亦為重大突破。其成功的原因,除了大原公司對技術的深入運用之外,魏瀚總編輯不厭其煩提供報紙編輯的需求,再經技術人員將編輯語言轉換為適當的人機介面,所以才能容易使用、為編採人員所接受。這一做法,可以說為高科技買賣雙方的合作,創建了成功的模式。

   全頁組版,現在已成為報紙的標準作業,但已經不再如從前是工作流程的重心,網路的衝擊,使重心前移到資料的處理,印刷成為報紙輸出的一種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上期的 網際論壇公佈了發行審計局 ABC 對美國前二十家發行量的統計,下滑的趨勢持續,除了開發中國家之外,全球報業走勢相同,一旦過了高峰下滑無可避免。美國 PEW 創投集團的網路研究中心近日發表報告,說近四年來美國網路新聞的消費(Consume、不一定指付費),成長了 25% 以上,主要原因是家庭安裝寬頻網路,刺激了網上活動,帶動了網上新聞的閱讀。美國現有7400 萬人(成年人的 37%)家中裝有寬頻網路,每天有 5000 萬人上網獲取新聞。

   印刷業界資深顧問 Andrew Tribute 認為現在是基礎結構的改變,也是人際溝通方式的改變,印刷也不再是把油墨印到紙上的行業,而轉換成傳播業。全球每年有 450 億個 PDF 檔在網上流通,外加龐大數量的 Office 資料,大家的工作可以在網上「旅行」,需要列印的資料越來越少。1995 年的印刷資料佔 70%、電子資料佔 30%;估計到了 2020 年,兩個百分比正好倒過來。

   前 RIT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教授,也是業界著名學者、顧問 Frank Romano 說,美國的印刷業五年來已經損失將近 200 億美元,業者雖然試圖以電子營運彌補,唯數量有限。他預估,四到六年之間,書與雜誌的成長持平,報紙則呈現負成長、陷於困境,表格印刷已宣告死亡,唯有電子不能替代的印刷,才有活路,像是包裝、個人化的 DM、大篇幅廣告 。

   報紙要怎麼辦?美國新聞學院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是各報發行人於 1946 年創建的,為美國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新聞人才訓練發展中心,現在為美國報業解決困境,成立了 Newspaper Next (N2) 專案,由「破壞創新」大師哈佛大學商學院 Clayton Christensen 教授主持,以一年為期,為美國、乃至全球走下坡的報業,建構新的營運模式,現在已有五家報紙自願接受破壞、然後創新。破壞創新通常不易成功,原因在創新的做法常需破壞現狀,與現有的利益衝突。(請參閱「業開始破壞創新」2006/2/23 一文)

   中央日報應該不再需要「破壞」了,那是否就應該更有機會「創新」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