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三十年報人回歸到原點
  那福忠 September 29, 2009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email protected]
   

  

   1979 年,一個年輕的美國人剛走出校門,踏進了報業,在一家報社做最基層的拿稿小弟,三十年後的今天,小弟已成為資深的老報人。三十幾年前,正是美國報業「調查報導」(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全盛時期,政府許多弊端都由記者揭發,有的震撼全美、甚至全世界,鼓舞不少年輕人踏入這個高挑戰又迷人的行業。這位小弟就是憑這樣的抱負,走進了報社。

   華盛頓的作家記者 Seymour Hersh,專業軍事報導,1969 年揭發了美軍在越南的惡行,震撼全球。當時越戰打的激烈,美國先後派遣幾十萬軍隊,協助當時的南越對抗北越及越共,1968 年 3 月 16 日,一批美軍在南越的美萊村,殺害了將近 500 人的全村村民,其中甚多老弱婦孺,即是後來震驚於世的「美萊屠殺」事件。事後軍方企圖掩蓋,事實終被 Seymour Hersh 揭發,他也為此獲普力茲國際報導獎。

   華盛頓郵報記者 Robert Woodward 與 Carl Bernstein,揭發美國政治醜聞「水門事件」,更是舉世聞名。1972 年 6 月 17 日,有五個人夜闖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總部被捕,結果發現這幾個人與尼克森總統連任委員會牽連,尼克森幕僚全力否認遮掩,這兩名記者棄而不捨,剝絲抽繭,最後發現連尼克森本人都早已知情、試圖掩蓋,在輿論壓力之下,尼克森終於在 1974 年 8 月 9 日辭職下台,同時也羞愧拒絕了身後的國葬哀榮。

   三十年前的小弟,名字叫 Stephen Engelberg,最近在洛杉磯時報寫了一篇文章,訴說他當初醉心調查性報導的熱忱,經歷報業三十年的巨大變革,卻繞一圈又回到了原點。因為報紙的核心價值仍然依舊,大家可能陷於急速變換的幻境,暫時迷失了方位。他簡訴報業的變革,說當時誰也沒預料到沈靜的報業居然起飛,大型媒體集團併購報紙,壟斷了市場,獲利豐碩,雖然有電視與廣播競爭,絕非對手,因為當時的報紙說什麼是新聞、什麼就是新聞 (news when we said it was)。

   Stephen Engelberg 踏入報業是在全面電腦化之前,所以從最基本的拿槁做起,記者用打字機打完一篇報導文稿,從打字機上抽出來,拿稿小弟就把這篇文稿拿到編輯台,交給老大模樣、嘴抽雪茄的編輯修改。沒多久他就當上記者,從美國東部轉到西部,以後進入紐約時報,經歷了世局變化,從華盛頓政局到蘇聯瓦解,目睹歷史的演進。他最後作到知名的奧立岡州「奧立岡人」(the Origonian) 總編輯。

   正當報業鼎盛的時候,出現了網路,徹底破壞了傳統的營運模式,報業就像柏林圍牆樣的倒塌。原來支付 100 美元刊登一則分類廣告的人,逐漸轉向如 Craigslist 網路的免費服務,使得靠分類廣告維持的報業營收,至少減少了一半。報紙的閱讀率雖然上升,只是報紙的發行量一再下滑,大家轉向免費的報紙網站讀取新聞。最近的經濟衰退,更如火上加油。報業為了生存,減少篇幅、縮減人力,而最有價值、卻又最耗費精力與時間的調查性專題報導,首當其衝,使得報紙的內容趨於平淡。

   2007 年,這位總編輯毅然決然辭去總座,加入一個由加州慈善家 Herb Sander 捐助的非營利新聞組織 ProPublica,這個組織,目的在瞭解報業的轉變如何影響調查性的報導。ProPublica 聚集了專業的記者與編輯,專題追蹤各種事件的發展,深入分析,免費提供報紙與新聞媒體使用。ProPublica 雖然不能彌補各報裁減專題報導的損失,至少是一個開始。

   ProPublica 在網上出版,Stephen Engelberg 也學了不少像網頁設計、剪裁影視的新技術,雖然與他三十年的經驗不同,但在慈善家捐助的編輯部,仍能繼續他的心願,撰寫專題報導。他說,以往的報業運作模式,已一去不返,唯調查性新聞報導的價值依舊,無論使用電腦、手機、或紙張,大家對新聞的渴求從未間斷。他最後說,三十年來新聞工作的核心價值從未改變,那就是發掘別人所不知、使之有意義、然後與一般大眾的生活連一起。這雖然不能製造兩位數的成長,卻比以前任何時期都更為重要。

   三十年前的小弟 Stephen Engelberg,現在是 ProPublica 的總編輯。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