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被科技包圍的傳統新聞媒體
  那福忠 February 23, 2015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email protected]
   

   2012 年 10 月 22 日至 31 日,颶風「桑迪」 (Hurricane Sandy) 襲擊美國東岸,以以時速 185 公里的風速,造成 285 人喪生,財產損失無數,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二大風災(第一大是 2005 年的「卡特里娜」)。在風雨中有三名衛兵屹立不動,看守阿靈頓國家公墓一座「不知名的墓碑」,英勇事蹟的照片先在臉書傳遞,最後各重要媒體採用刊登(下圖左),後經 Poynter 新聞學院證實,這張照片是在颶風之前 9 月拍攝的,而颶風期 10 月 29 日拍的照片(下圖右),當時並沒有多大的風雨。


(不懼風雨的「勇敢衛兵」被誤刊在各大新聞媒體、圖片取自網路)

   把時間拉回到去年 12 月,紐約雜誌 (New York Magazine) 報導了一個幾乎震驚全球的消息,一名年僅17歲的高中學生 Mohammed Islam(如圖、取自「紐約雜誌」),在華爾街投資股票賺了 7,200 萬美元,稱讚他是投資天才。這個教人難以置信消息立刻傳遍了各大媒體,同時也引起各方質疑,最後這名「富翁」學生才出面澄清,原來是他在學校主持一個投資俱樂部,在模擬投資的遊戲裡賺進了 7,200 萬元,但從華爾街只賺進了 0 元。紐約雜誌向讀者道歉,承認對新聞的真實性查證不週要改善。

   現在全民都是記者,社群網路成了傳播平台,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傳統新聞媒體既要核實,又要與社群網路在時效上競爭,出錯在所難免,讓公信力打了折扣,美國專欄作家 Rob Tornoe 為此提供幾個簡單的核實方式,也許不能達到百分百的效果,至少能快速的檢驗外來新聞的來源。

   最簡單的是用 Google 街景地圖核對事件發生的地點,至少可以證實地點沒有錯。有一個叫 TinEye 的軟體,可以反向搜尋圖片的歷史,知道這張圖片曾在哪些地方出現過,起源在哪裡。類似的核對可以用 EXIF Viewer 檢驗圖片的元數據,取得圖片製作的時間、網址、作者,用來追蹤圖片的源頭。而影視也可以藉打開 Youtube 網址,察看上傳的時間、作者、說明的資料。

   新聞集團 (News Corp) 的 Storyful,一天 24 小時搜尋社群網路的流動資料,包括文字、圖片、影視,然後用高科技加上新聞角度,把有價值的內容與雜音分開,新聞集團把這一功能的人力分別放在紐約、都柏林、與香港,提供給全球新聞媒體使用。Storyful 並不免費,但確可用來過濾社群網路的流動資料。

   上面的小技術或許可以阻擋一部份社群網路的不實傳聞,但資深媒體人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新聞教授 Alan D. Mutter 則說,一股更大的「科技風暴」正朝向傳統新聞媒體包圍。他在矽谷多年,曾任科技與媒體兩棲職務,深知矽谷的這些專家在「玩」什麼,他綜合起了一名字叫「無所不在計算」(Everyware Computing),意思是所有的地方都用感應器連接上網,所有的資訊、娛樂、消費都是一對一的個人化傳送,那傳統新聞媒體所扮演的仲介角色,也就不再需要了。

   這可能麼?他說矽谷的朋友期望在 2020 年以前就陸續實現。手機與平板電腦已成為不可少的生活一部份,美國人平均每天花 3 小時消費行動平台,2010 年每天僅花 24 分鐘。穿戴用品不因為 Google 眼鏡下架而退縮,蘋果的手錶告訴你健康訊息Lumbo 腰帶提醒你站立的姿勢不夠挺、馬球時裝 Ralph Lauren 研製計算跨步的網球衣。全球各行業估算,穿戴式產品從 2013 年到 2018 年會有數十倍的成長,從 200 億美元(台灣資策會)到 500 億美元(瑞士信貸銀行)。

   物聯網與穿戴電子產品相得益彰,是除了人以外把能用網路連接的東西全連起來,發揮整合的集體作用。Nest 是 Google 去年收購的一家製造智慧型空調控制器的公司,控制器記憶用戶家裡使用空調的習慣與時段,然後連接到電力公司,電力公司用來自動為用戶開關空調,節省能源又不影響用戶的舒適,現在已經在美國德州炎熱的夏天啟用。Amazon 的語音控制器 Echo,可用以說話上網,是另一個例子。這類的感應器會有多少?Forrester 估計在 2020 年會達到 250 億個。

   雲端的使用大家已經習以為常,幾年以前還在談論,現在已經成真,而且價格繼續下降,據思科估算,這股熱潮會讓雲端四倍成長,到了 2018 年全球的資料量會高達 6.2 Zetabytes (6,200,000,000,000,000,000,000,000),數量之大難以想像。

   這些都是什麼資料?一大部份可能是你我的個人描述,年齡、性別、住處、收入、信用、家庭、閱讀、通勤、社交、購物,在網路分享給別人的資料、參加各種團體的資料,長期累積下來的點滴瑣碎事情,以及從化妝品到開車習慣的喜好,這些資料都透明的放在雲端。我們以前常說的理想「把正確的東西、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送給正確的人」,現在可以做到了,但價格標籤上只有兩個字「透明」,是貴、還是便宜,由自己去想了。

   這樣的環境,何需廣告仲介?Gartner 預估 2019 年數位市場的花費會加倍到 1000 億美元,以歐美市場為主的「互動廣告局」統計,2013 年數位廣告飄升了 17% 到 420 億美元,2014 上半年也上揚了 15%。

   無所不在的計算,或說是無所不在的「算計」,聽起來有些怕人,但除非美國與全世界的「矽谷」不再玩下去,終有到來的一天,受創最大的要算是傳統的新聞媒體。我們期望這些慢一點來,但如何因應比當年的網路更大的風暴,恐怕成為今後的長期挑戰。




上一篇  下一篇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