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開卷有益的科學根據
  那福忠 April 13, 2015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email protected]
   

   宋代學者黃庭堅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所以讀書可以讓自己胸有成竹,照鏡子覺得自己可愛,說起話來言中有物。開卷有益,說起來好像大家都認可的常識,但科學家還是追根究柢,用科學方法一一證實。除了證實我們知道的,更引伸出新的發現,例如讀書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也就是俗稱的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是腦子退化的疾病,腦子與身體別的器官一樣,需要運動來增加活力,防止退化,所以盡早增加腦力的活動,是預防的最好方法。 Case Western Reserve 大學 2001 年做了一個實驗,結果發現年輕年時期(20-39歲)與中年時期(40-60歲)頻繁的智力活動,包括讀書與益智活動,年紀大了以後發展成阿茲海默病的機會就大幅度減低。

   Emory 大學 2013 年做了一個實驗,用磁共振影像 (MRI) 連續 19 天掃描實驗對象的腦部,前五天掃描是校正,然後讓實驗對象分九天讀一本小說,每晚讀九分之一,第二天早上掃描,小說讀完之後再連續五天追蹤掃描,最後把讀書前與讀書後腦部的變化比較,發現有「看見」與「感覺」書內情節的跡象,說明了讀書的內心感受與生理現象的關連。

   紐約的 New School 社會研究的心理學家,也發表類似的結果,證明經常讀書的人,尤其是讀文學小說的人,會產生同情心來關懷別人,紐約時報作了一篇長稿報導

   美國神經學院雜誌「神經學」,在 2013 年一篇發表一篇實驗研究報告,實驗的方法是以生命末期的長者為實驗對象,連續五年、每年一次進行認知功能測驗,五年之間有將近三百名老人去世,經一一檢驗他們的神經系統,發現這些人在年輕時期的認知活動,以及年老以後的認知活動,頻繁的程度分別與認知能力的衰退相關,也就是說無論早期與晚期的認知活動越頻繁,認知能力的衰退越慢,而一般的神經宿疾並不影響認知能力的衰退。當然,讀書是最好的認知活動之一。

   用讀書來以抒解壓力,也許有人不太認同,但這是英國 Sussex 大學神經心理學家 Deavid Lewis 的研究的結果。他說抒解壓力的方式很多,喝杯茶、喝杯咖啡,走路,打電動,都可以減低壓力、降低心跳次數,但讀書仍是最有效的方法。據他實驗的結果,讀書可以減少 68% 的壓力,但喝茶、喝咖啡減少 54% 的壓力,走路減少 42%,打電動僅能減少 21%。他說,讀書可以完全不受外界影響,把自己鑽進書本裡,是完全的放鬆。

   有些家長不讓孩子碰課外讀物,免得耽誤正課,影響升學、影響前途。但英國 ULC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的教育學院,在這個議題上,追蹤了 6000名兒童的成長,以及與課外閱讀的關連。結果發現從小就經常閱讀課外讀物的兒童,在 10 到 16 歲期間的課業表現,優於從小不接觸課外讀物的兒童。這些從小就閱讀課外讀物的兒童,不但在文字與文學上的成績優異,甚至數學的成績也有優異的表現。研究人員解釋這一發現,認為數學需要資訊處理的能力,而閱讀幫助了發展這個能力。

   現在大家都很忙,每天花在閱讀的時間不少,但恐怕多是為了學業或工作的需要,與上面說的「讀書」或有些出入。Josie Billington 是英國利物浦大學的閱讀研究學者,極力提倡休閒閱讀,也就是讀閒書。她說,休閒閱讀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問題,也更同情別人的感受,更了解社會的氛圍,書的內容讓我們胸襟更為開闊,更能融合與尊重不同的文化.......。推薦讀者閱讀這份簡單易讀的研究報告: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the Benefits of Reading for Pleasure






上一篇  下一篇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