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縮小的科學
  那福忠 August 03, 2015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email protected]
   

2015 年影片「蟻人」(Ant Man) ,取自 ropeofsilicon.com

   從年初直到兩周前電影上映,漫威 (Marvel) 的漫畫英雄「螞蟻峽」(Ant Man) 就成為話題,除了討論劇情與製作,一些科技記者、科幻迷、甚至科學家,都加入討論,雖然出發點不同,但多離不開縮小的科學與技術,電影裡皮姆博士發明的粒子 (Pym Particle),能把人縮小到螞蟻那麼小,但在真實世界究竟可不可能,大家都有興趣知道。有人說可能,這個人名叫 Spiros Michalakis(下圖、取自 googleuserconten.com),是加州理工學院的量子物理學家,他另一個頭銜這部電影的科學顧問。

   把東西縮小不外兩種方式,一是減少實際質量,也就是減重(重量=質量 x 重力),減到螞蟻麼輕。另一種是維持質量不變,把體積縮小。第一種方法瞬間把一個大人的質量減到那麼少,那減掉的質量唯一的出路,就是轉變成能量,但這些能量引起的巨大爆炸,足以毀滅地球,所以第二種維持質量縮小體積,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維持質量縮小體積,也就是增加密度,影片裡的螞蟻俠身高 180 公分體重 84 公斤,縮到螞蟻那麼小,他身體的密度,約等於地球上密度最高的元素「鋨」(Osmium) 的密度(每立方公分 22.59 公克),再乘 150,000 倍。一個人瞬間增加這麼高的密度,地球表面沒有任何東西抵擋得住,會立刻沈沒到地球中心。幸好螞蟻峽那套衣服有相當大的浮力,抵銷了下沈的力量。

   讓一個人身體的密度增加,Michalakis 用天上的衛星舉例。衛星在地球軌道運轉,依重量與高度的不同,有不同的「重力位能」,如果把衛星加重、而維持重力位能不變,那繞地球的軌道勢必縮小而更接近地球表面,如果把地球與衛星看成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的體積就縮小,密度也就相對增加。

   所有的東西、包括人,都是由原子組成,原子中心是原子核,其中的質子帶正電,外圍環繞的電子帶負電,正負電吸引組合成原子。如果把電子的質量加重,那與核心的距離就會縮短,所以整個原子就會縮小,如上述把地球與衛星看成的一體。如果把一個人身體所有原子裡的電子同時瞬間加重,那整個人就會縮小,密度增加,這就是影片裡的縮小概念。

   那如何加重電子的質量,當然就靠「皮姆粒子」的功效了,Michalakis 是量子物理學家,把東西縮小涉及量子力學,雖然是娛樂影片,他仍盡量維持科學正確,在影片中適當的輕鬆帶過。至於皮姆粒子的真實性,也並非遙不可及,如果 Fermilab 粒子加速器對撞出比電子重的新粒子,就可能是皮姆粒子。

   一個人縮小之後生理上會起什麼變化?眼睛太小,虹膜邊緣受到干擾,只見眼前一片模糊。耳鼓膜變小,聽到聲音的最低頻率約 340 herz,而人的發聲僅在 85 - 200 herz 之間,所以聽不見別人說話。同理聲帶縮小,發聲高到 3,000 herz 以上,所以說話別人也聽不見。如果不靠那套衣服與頭盔調節,就成了一個聾啞瞎俱全,生理功能幾乎完全喪失的螞蟻俠,更不用說怎樣呼吸、吃飯、散熱,以及心靈控制螞蟻群了。

   影片的最後,螞蟻俠為了擊敗敵人,把自己一再縮小,縮小到原子、比原子更小,Michalakis 說縮到量子的程度,就成為「非實體」(Non Reality) ,可以任意穿梭時空,不再受物理定律的限制。但影片裡的螞蟻俠卻能回來,還原成人形。畢竟電影不是教課書,趣味與娛樂更重要。

   Michalakis 的新「工作」,是與大導演卡麥隆 (James Cameron) 合作,重拍 1966 年的經典之作 Fantastic Voyage(聯合縮小軍),故事是把一艘潛水艇縮小,注射到人的血管,艇內的醫生順著血流到一個定點,去搶救一個重要人物的生命。Michalakis 的縮小科學並非每個人都同意,我們迫不及待要看看他下一版本的縮小術有什麼進展,希望不要太多的量子物理。

   下面這段影視,由飾演螞蟻俠的影片主角 Paul Rudd 親自現身說法,告訴你縮小的科學背景。取自 Youtube。






上一篇  下一篇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