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矽谷的沒落與再生
  那福忠 July 04, 2016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email protected]
   

   矽谷 (Silicon Valley),是數位技術的發源地,是高科技發展的重心,或者說是技術玩家的平台,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有人出錢,所需的技術資源就在隔壁,成為年輕人的天堂,於是出現了蘋果、臉書、機器人、無人車、Google、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式,也改變了世界。矽谷無疑的給大多數人帶來快樂,但也相對成比例的帶來經濟的成長與繁榮。是嗎?人工智慧能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嗎?臉書對經濟的成長有多少貢獻能算得出來嗎?


位於舊金山灣區的矽谷,集中數百家知名科技公司。取自網路、可點選放大

   MIT 技術評論的編輯 David Rotman,寫了一篇長文,輕鬆的口吻說,親愛的矽谷:忘了會飛的汽車吧,給我們經濟成長。言下之意,矽谷的花俏不能帶動經濟的發展,長期以來深信以知識產業的優勢,可以把勞力產業外移而不受影響,近十年嚐到苦果,矽谷不再發出昔日的光芒。

   這位資深的科技編輯說,網路與電腦的發展,確實帶動了 1994-2004 這十年經濟的快速成長,但以後的十年卻緩慢下來,這一現象相繼出現在全球的先進經濟體,致薪資下降、社會動盪不安。這篇文章例舉學者對矽谷的乏力緣由,以及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或可對重知識工業而疏實體工業的各經濟體,作為借鏡。

   據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 Chad Syverson 估算,2005-2015 年美國的年生產力僅僅成長 1.3%,比前十年的 2.8% 減少了一半,如果沒有近十年的衰退,2015 年的 GDP 應該增加 27 兆美元,也就是每一個美國人分攤 8,400 美元。

   但沒有人能明確指出近十年經濟衰退的原因,學者們問:是否我們在上一世紀促進經濟發展的創意已經技窮了,或者是沒有認真思考現在的數位技術如何來影響經濟?臉書、推特到底給我們增加多少產能,即使能夠計算,也遠遠低於經濟衰退的產值。唯一可以解釋的,是近來的數位技術進展,不容易轉換到經濟層面的重大領域,像是醫療體系、製造業、交通建設,僅有金融業與服務業受惠於數位技術。

   MIT 管理學院 Erik BrynjolfssonAndrew McAfee 教授,在 2014 年出版了 The Second Machine Age,說全球的經濟正在浪口上,受益於智慧型機器的驅動,即將急速成長,充分運用電腦運算、人工智慧、網路通訊,以及所有的數位技術所帶來的優勢。對數位技術這麼看好,Brynjolfsson 教授也承認發展的過程有令人失望的困難,因為運用先進技術改變現狀,不但昂貴、更花時間,這不是按一個開關的小事,很多企業都在掙扎。

   華盛頓的另一位經濟學家 Michael Mandel,把數位工業與實體工業分開解釋,實體工業如製造與醫療等行業,占了美國產業的80%,在數位技術的投資上占 35%,但年成長率僅有 0.9%。另一面,數位工業的年成長率卻高達 28%,數位工業包括金融與商業服務。這位教授樂觀的說,如果我們能學習把數位技術妥善的運用到實體工業,生產力必能快速提高。

   MIT 經濟學家 David Autor 說,便宜的電腦不能儲存能源,特司拉汽車的運算能量,不足以解決笨重昂貴能源密度又低的電池問題,我們需要解決瓶頸,提升能源、教育、醫療等關鍵領域的生產力。他舉例說,缺少便宜的能源儲存技術,拖住了再生能源的發展,也減低了電動車輛的吸引力,所以發展廉價實用的能源儲存,對生產力有巨大的正面影響。

   Intel 創辦人之一、長年執行長,矽谷的傳奇人物 Andy Grove 今年去世,大家把他 2010 年發表的一篇文章重新討論,他說我們需要一個以就業為中心的經濟。從創新到大規模生產,要經過設計、建構工廠、大一批雇用員工製造,是極為艱難的程序,卻是使創新有意義的必要過程。

   他說矽谷不再像從前,已經不再製造就業機會了,少數人高薪、從事高價值的工作,另一大群人卻失業,這會成什麼樣的社會?我們的命運仍操之在傳統的老行業,今天拋棄商品的製造,明天就會被新興的行業所拋棄。這是他七年前對矽谷外移製造的憂慮,今天竟然成真。

   Google 去年重整,把十多個專案、包括 Google 自己,集中在但新公司 Alphabet 旗下,各自獨立發展。其中的重點是把 Google X 實驗室與 Google 營運分開,半神秘的 Google X 實驗室則改名 X Lab,用一個黃色字母 X 作為商標(如圖、取自網路),而自稱是一個「射月工廠」(Moonshot Factory),意指把眼光放的更遠,研發更先進的技術,像是硬體、材料、工程,因為單藉軟體,無法解決世界上的重大問題。

   X 的目標是解決問題,是用技術創意把各個經濟領域,如醫療、交通、車輛、通訊,依大眾實際的需要連接在一起,把經濟導向健康發展,無人駕駛車輛,氣球傳送網路到偏遠地區,都是實例。X 能否起帶頭作用,給矽谷帶來不一樣的新活力,見仁見智看法不一。唯憑他們宣稱「失敗是選項之一」的胸襟與野心,我們不妨給他們多一點時間,拭目以待。


上一篇  下一篇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