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注意!多彈頭導彈,正在敵營建構
  呂理哲 May 30, 1999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email protected]
   

你正在使用多用途的內容

如果你剛完成一份精采絕倫的產品海報,並且迫不及待想把它貼上自己公司的網站。你規劃DVD剩下的空間時,你一定會想何不將平面出版的文字一起放進去?如此你正在做的正是內容的再利用。

出版品的行銷以CD-ROM包裝送印刷品,或是印刷品包裝含CD都是現在出版的可能模式。這一陣子書報攤上出售的新出版雜誌,印刷精美加上一兩片CD,你用不了100元就買得到,這已經都不是特例。

你叫它作「那本書的電子檔」的東西,現在已經開始得「再利用(repurposing)」它一下,或者得是「多用途(Multipurpose)」呢!

新軟體與舊內容不論你用多厲害的軟體,是否可以處理各種媒體製作──印刷品、光碟或網頁,你還是得一個接這一個做。如果想完成一樣媒體製作後,就可以自動轉換成其他的媒體內容,這種的工具與技術還沒有來呢。只要你那些檔案能再利用,不同媒體不要每次都重新來過。你已經在成本上領先同業了,這就是「內容管理」。有幾個理由是驅動了「內容管理」的需求,最基本的就是「成本」。

美國Adobe Systems的業務開發部門經理Gary Cosiminim建議:「想要內容再利用,第一、先分開資料的格式與結構﹔第二、文件的基本零件─文字、圖形與聲音必須視為分別的零件。分類、儲存然後才能根據其最後用途,取來再利用。

「分別流程來製作不同媒體的成本,已經超過其個別的價值。」Quark公司的產品經理Glen Turpin表示,「我們必須開始能夠將完成不同媒體製作的產品,都放在同一環境裡。」

多用途的出版市場衝擊下,不用懷疑Adobe SystemQuark還有許許多的平面媒體設計工具的廠商,早想好以後要給你一客印刷品、光碟或網頁通吃的軟體。

主要的問題是你的內容有沒有管好,可以再利用了嗎?

有一家台灣最大的出版社之一,今天還有一倉庫的磁帶,都是寫研電腦植字機排完版的版面資料。文字(說不定還不是Big 5碼或Uni-Code)加上穿插寫研的排版指令,恐怕保存下去,也不過只是幾捲磁帶而已。

中國時報已經將40多年來的報紙,除了近幾年電腦化以保存資料以外,全部都掃瞄成圖像。但是沒有文字內容可供搜尋,光有的圖像電腦無法理解,人也無法享受累積40年的寶貴資料。

新媒體與舊內容

各位出版公司老闆,從DTP桌上排版10年多以來的經驗,大家不論是自己排版,還是由外包服務公司來排版、製版到印刷。你一定保存了許多電子檔案,今天相同的內容可能再版、合輯或重新編輯,期刊變成年鑑、不同年級的教材整理成科學百科。今天你真的需要如此,這些電子檔能幫你的忙嗎?

網際網路產生了另一個資料再利用的理由,只要將序文貼上網頁,至少是行銷的第一步。至於賣書的廣告DM,更應該上網,還有….

另外,一本專業雜誌經營了幾年後,如果能將幾年來的內容,以資料庫的形式提供服務,價值遠超過原來的單期雜誌或年鑑,像新聞資料庫、食譜資料庫、汽車資料庫還是百科全書,不管你是用網路資料庫還是光碟形式。

現在大部分的電腦使用手冊,早已經以PDF的形式交到客戶手上,省下紙張和運費。有些適合多媒體的如語言教學、旅遊、參考書現在已經用多媒體光碟的包裝,來促銷紙張出版品,甚至獨立發行。

這就是數位資產想一想,成本最高的是版權。如果版權是你的資產,內容可以另一版本或媒體形式再開發成另新產品,為何你不視之為「資產」?就是這些電子檔案,現在外國出版界稱之為「數位資產」!

假如一家出版社一年出版幾百本書,兩年下來,幾千張MO或光碟加上數萬張圖形檔,或是幻燈片。想找其中的一段文字,一張圖片可能只知道在櫃子裡,卻怎麼找都找不到。更遑論記不得書名或作者,只記得其中一段話的時候。

以往的技術只為了照顧排版功能也就算了,好的內容資料庫甚至可以幫你找「一張紅色跑車的照片」。不用問趨勢專家,以後的出版品肯定不只限於印在紙上而已?從今而後,管理內容內容管理專家建議

  • 先建立「內容資料庫」,先將今後生產的內容資料管起來。
    至少不需要再為相同的東西付兩次錢。
    從發稿系統應該是將內容存入「內容資料庫」。
    才去排版或製作其他媒體,不論是內製還是外包。
  • 可能的話,舊的數據資料找人將之剝絲解繭還原成「純文字」。
    才找得到,用得著。

從此也不用擔心,好的製作軟體一在推陳出新的問題。今天的選擇決定幾年的未來。出版業的競爭,已從平面走向光碟、網路甚至電視與廣播,好比是武器競賽走進了多彈頭的導彈時代,大家發現除了用權利金買來的版權以外,即使生產過程中的電子檔案,更是重要的資產。所以為了「再利用」和「多用途」的「內容管理」,終於成了出版技術的主流。

XML的快速形成資訊業的龍捲風,其來有自。電腦界各領域的大公司如微軟、網景、IBM、昇陽、甲骨文、AdobeHP…不約而同投注心力,迎接新的版圖移轉。

如果現在你沒有預算何妨觀察觀察其他業者的改變,如果你正在規劃新的電腦系統,千萬不能忽略已經撲到面前的微風。最近因為資訊的收集容易且多方面,氣象預報的準確度早已大幅提高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