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企業競爭新法寶 – 員工
  呂理哲 October 24, 2013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email protected]
   

      今天,由於生產技術和生意模式早已經成熟,信息傳遞的效率又高,各行各業同行之間競爭劇烈無以復加。

《本文開始》

今天,由於生產技術和生意模式早已經成熟,信息傳遞的效率又高,各行各業同行之間競爭劇烈無以復加。

不只是印刷產業,即使只需要應付50公尺方圓內需求的雜貨店,都無法獨立生存,最後可能全部會被便利商店大集團取代,大集團以其龐大的資源建立無數的分店,依靠大量來減低進貨成本,依靠電腦網絡系統來反饋個地點的特色,進而控制營運成本,降低人力需求,更有效益地滿足讓客戶的需求。

全球零售業的巨人沃爾瑪(Walmart) 成立於1962年,1972年上市至今在業界獨領風騷50年,曾經改變了美國的雜貨店的歷史。在15個國家擁有8,500店面,超過200萬個員工,是世界上員工最多的顧主,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雜貨連鎖店或百貨公司。經濟學家認為在零售產業裡,實體商店很難打破沃爾瑪的優勢,只有電子商務利用網絡的效益才有可能去影響沃爾瑪的版圖。

2013年7月時代雜誌(Time)撰文報導『沃爾瑪最大的夢魘不是互聯網』,有一家規模只有沃爾瑪百分之一的WinCo Food(一起贏食品)連鎖超市,在各地和沃爾瑪正面衝突。論價格比沃爾瑪便宜,比服務,不管是貨物上架速度、結帳效率、尊重客戶意見…各方面都把沃爾瑪比了下去。

報導中提到一起贏食品能夠挑戰沃爾瑪的競爭力來自於『所有員工』,因為一起贏有一套員工持股政策,每年都把獲利回饋員工,特別是退休金提撥高達年薪20%,1萬5000名員工中,自己算一算退休金超過100萬美元的超過了400人, 其他員工也都有了努力的目標。

這樣的系統促使老員工把一起贏的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造成服務流程和成本結構的調整均來自面對客戶的第一線,當然得到正面的反饋。相對於沃爾瑪為了降低成本消減福利造成員工流動、士氣低落,全部讓上門的客戶受了氣。

一起贏單一產品的品牌數量只有沃爾瑪的1/4,直接從產地搬上貨架,將中間商的利潤讓給客戶,許多產品價格比沃爾瑪還低。價格固然重要,一起贏真正威脅沃爾瑪的武器卻不是低價,而是提供了到賣場購物的愉悅氣氛。

難怪時代雜誌認為一起贏是沃爾瑪的夢魘。

雜貨市場小生意也能積沙成塔,全球通信產業可是高科技大生意,這個市場原來都是歐美大廠思科(Cisco)、愛立信(Ericson)之流科技大廠的舞台,今天這個領域的第一名已經成為國內企業『華為』的代名詞了。

全世界有20億人口每天使用華為的設備在工作或生活中通訊,就算是4G技術領先的歐美市場,華為的市場份額也超過50%。經濟學人雜誌指出華為智慧財產已經是電信領域的龍頭,近年來摩托羅拉、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這些傳統國際大廠面臨衰退危機時,華為得以異軍突起,表面上看來似乎是依賴其擁有三萬項專利授權,包括許多國際標準組織和歐美國家標準的授權。

台灣商業周刊獨家專訪華為,發現2013年預估營收349億美元,約2,000億人民幣這樣規模的企業,居然沒有上市,創辦人任正非只擁有其中1.4%的股權,讓管理學界吃驚的是華為將98.6%公司的股份開放給員工。

員工擁有的股份沒有股票,沒有公司決策的表決權,也不能出售,但是可享受分紅和股價增值的利潤。華為每年的淨利潤差不多都分配給了股東,2010年華為淨利為238億元,新加入華為的員工 2∼3年就具備了配股的資格,一個工作十年以上的資深員工配股多超過40萬股,算一算股利將近120萬元,比大部分國內的外商的高階經理人的收入還高出很多。

這樣的系統吸引了國內的頂尖高手加入華為,大部分員工的實際收入和華為的營收同漲共跌,他們都是華為的老闆,他們不用去討好上司,但是討好客戶絕對和他們的利益相符合,因而華為一群高手老闆們打敗其他有很多很多好員工的對手,可是理所當然。

不過,這樣的系統有個缺點,超過十年的老員工都已經賺到了足夠安養天年的銀子,動力疲乏反而成為一批阻礙企業成長的沉澱物,於是華為另訂一套辦法,以優渥的賠償金讓八年以上年資的員工自動辭職,辭職後可以選擇繼續留在華為,職位和年資重新計算,但是股份保留不變,這個史無前例的辦法保全了資深股東的權益,又促進了企業人事的新陳代謝。

一起贏和華為都在各自早已成熟的產業中創造了奇蹟,在移動網絡如同白米飯一樣普遍,同行之間各種生產技術的數字化,各種生意模式的創新幾乎沒有秘密的2013年,他們和員工共享榮華富貴的系統打敗了各方強大的對手,再新再強大的武器不再是勝出的唯一條件。

馬兒壯還不夠,讓他們分享企業的盈利,兵強就無敵了。

印刷產業的競爭規模介於零售業和通訊業之間,同樣是整體產業十足成熟,競爭一樣嚴酷,投資最新型的印刷設備,改善最先進的ERP/MIS,不一定能創造奇蹟。

上述兩家企業的獎勵系統,何嘗不值得借鑒?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