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1998上海 印刷器材展會記事
  呂理哲 March 30, 1998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email protected]
 
 

三月底了,上海居然下了一場大雪,大家都以為冬天已約經過去了呢!

我就在剛下過雪的虹橋機場上空,見識到了1998的上海。
新而高聳的大樓星佈於虹橋、延安各區,大樓之間多是排列整齊的紅色屋瓦的兩層樓,以及偶而突出的一塊看起來像貧民窟的地區;相較於時髦的高樓,上海的道路可算是蜿蜒而迷了,大部份的道路不是單行道就是有行駛方向限制,足見交通的管理已有全盤的規劃;但是十字路口人車紛亂,無視於交通號誌與公安的指揮,在在表現出一個傳統大都市,轉型中的努力與包袱。

內環高架環繞市中心,同時銜接著市內主要街道;外環高架尚未全部完工,看起來似乎延伸到上海四周腹地。就像台北一樣想要突破現有的限制與藩籬,讓人印象深刻。

我此次來上海,主要是參加上海印刷協會主辦的『上海印刷器材展會』,配合上海杰申資訊展出『嶄新印通落大版』軟體,也想了解大陸的印前作業及印刷市場是否有著力的空間。

這個展即使在大陸也算是個小展覽,參展單位多為上海區域的印刷單位,小部份是廠商,總共約80多家,比不上接下來9月的「上海印刷設計展覽」(以印前作業為主);更遑論每四年一次的 PRINT EXPO '98(北京) 或CHINA PRINT 2000(北京)。

會場上有兩家台商背景的廠商,除了中台合資的上海杰申公司展示全系列印前整合系統(唯一6個展示單位的大攤位)、就是展示單色快速印刷機的大總公司。

參觀的人數與門可羅雀的「上海橡膠展」(正在隔壁展出的)比起來,可算是門庭若市。也可推論大陸印刷市場肯定比較蓬勃有勁。

除了在學學生以外,參觀的觀眾主要的還是上海地區各單位印刷部門的從業同志,還有一些個人工作室業者、輸出中心的老闆。大家都知道目前大陸印刷廠大多是附屬於「單位」的,一旦有獨立的輸出中心、個人工作室出現,表示自由競爭市場的雛形已經開始。

展會中與各路英雄照過面,包括「上海印刷技術學會」俞理事長志惠「現代印刷」的龔總經理、杰申資訊的沈康年總經理(以上兩家均隸屬於上海印刷研究所)或是1991年就在大陸銷售印前設備的香港燕京行的宗老闆,以及許多參觀者,從交換意見中對大陸地區印刷市場有了以下的印象:

從街旁書報攤上的彩色刊物,可以看出品質已經接近台灣的水平;比較半年前看到的還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市場可以說是變化快速,即使步調緩慢的國營企業仍然擁有大多數的印刷生產設備,可是政府鼓勵的合資企業一旦成立新的技術設備與管理很快的改變了印刷產品的品質,新的品質需求同時刺激了新的市場。
雖然聽說全上海還沒有一台輪轉機,可是像「上海維新彩印」就擁有三套Lino-Hell的?擖X設備,其中一套還是全開的Scangraphic Apollo輸出機,連接30套蘋果機,每天出300套彩色,即使在台灣蓊也算是高產能的。
「上海銀樹印務」專業的輸出中心,利用網屏(Dainippon Screen FT-R3100)輸出機和滾筒掃描機提供24小時的彩色輸出服務;16開輸出62人民幣(約272元新台幣);8開124人民幣(約545元新台幣)。據說這是上海地區的最低價,杭州聽說還有42人民幣的低價。台中「巍豐」張志勇老闆,去年9月到大陸考察拿到的輸出價格表還是台灣行情的5倍呢。

ECRM公司對外宣稱在大陸地區至少有2000套ECRM輸出機,我以為不無疑問,詢問幾位同業包括丹麥Purup-Eskofot亞洲區的代表EirikDahlberg,他信誓旦旦曾親自向ECRM遠東區的業務經理求證過,所以儘管Pourp-Eskofot到目前只售出一套,他正想在大陸好好地大展鴻圖。其實Scitex、Agfa Avantra 44都進入了。如依照各地市場的發展的情況來論,可能的排名為深圳、廣州、北京、寧波、上海。

其他地區,如號稱至少有4月15日的「成都印刷器材展」、六月九日的Print Expo'98(中國國際印刷設備及器材展覽會),其主辦單位也在會場上,四處邀約參展,看來?大陸各地以辦展覽來推動市場發展已蔚為風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印刷展覽會在錦江大飯店舉辦了一個場面盛大的晚餐會;與會的人士杯觥交錯之間,居然遇到了來此投石問路的「台北印刷公會訪問團」-包括團長王益宏、徐雨富(邦迪設計-印刷型錄)理事另外還有印刷設備供應商(千千-許生援老闆)、裝訂(綜美-賴正忠先生)、文具印刷或是出版商….,可說涵蓋了印刷出版業上中下游。

席間千千許老闆(他在大陸已有基礎)提出,整合台商上下游成一印刷團隊,讓業務從頭到尾都能在團隊中完成,各別公司則完全獨立管理,團結合作開創新機。上海杰申(1991年就與上海印刷研究所合資成立的)簡金進老闆則建議,在大陸投資還是先以合資方式著手,以免一下子陷入業務與管理不得兼顧的困境。


大陸市場顯然充滿了機會,因為兩岸的品質要求還有明顯的間隙。且聽聽燕京行的經驗:「先在我公司裡裝機、測試完成,客戶滿意的話,就打包運到客戶門口;一手交錢無誤後,才開始裝機。否則原貨車回航,頂多賠一趟運費。」足見彼岸的生意形式,和此岸大異其趣。
一場大雪過後,第二天連續下了三天雨,當離開上海時雨才剛停。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