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2017 年
  那福忠 September 18, 2007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email protected]
   

    以預測聞名的 Joe Webb(現任 WhatTheyThink 經濟研究主任),在芝加哥 Graph Expo 大會上演講,預估十年以後出版印刷的環境。他說預測不是難事,順著趨勢大致錯不了,難的是時間卡的準不準。Webb 是經濟學家,常用整體經濟的發展與我們這一行業比較,預估的結果,往往超出一般的想像。以按需印刷為例,他並不看好,說僅是電腦畫面的弱勢競爭對手;網路空間無限?他說與書店裡的書架一樣,書店裡書架不足,網路裡的「書架」同樣不足。

   2017 年的技術環境,與我們想像的差不多,網路遍及各處、價格低廉,通訊的型態將以影視為主,行動電器功能越來越強、人手拿著超級電腦卻不自知。至於資訊的取得,更是接近幾年前的理想,可以隨時、隨地、從任何地方或個人、即時取得任何資訊、然後以自己選擇的方式展示。當然到那一天,電子商務必然滲入每一行業。

   但技術的發展與被接受採用,步伐並不一致,許多技術追逐同一資源、或解決同一問題的現象,屢見不鮮。技術與利潤也極少同步,所有的技術都兩面運作,像是網路與印刷競爭的同時,創意的延續卻帶給印刷的商機。

   十年後的出版業,「內容」無法兌換成現金,仍為嚴重問題與挑戰,內容如何創造價值,成為大家的考量思維。網路空間絕對有限,網路裡的「書架」與書店裡的書架同樣的不足。小型的出版機構,以各種型態迅速成長,出版業界的個人工作者,更急速增加。這一切的發展,為出版業寫下新定義,使出版業重新洗牌。以下都是針對美國的預估數據,美國以外地區未必相同、但可參考。

   以 2005 年的實際資料估算,美工設計有 6 萬人,在 1 萬 6 千多家機構工作,每一設計機構平均有 3.6 個人,而個人美工設計人員接近 8 萬 3 千人,加起來總人數一共有 14 萬 3 千多人。到了 2017 年,美工設計機構增加到 2 萬 1 千多家,工作人員卻僅有 5 萬 8 千人,每一設計機構平均僅有 2.7 個人,但個人美工設計人員卻增多到 12 萬 9 千人,加起來總人數一共有 18 萬 3 千多人。可見美工業逐漸走向個人自由工作的型態。

   廣告業者與美工同樣小型化,但人數減少。2005 年有 3 萬 8 千家廣告業者、41 萬 3 千多人,平均每家有 10.7 個員工;到了 2017 年,業者增加到 5 萬 4 千家,工作人員卻減少到 32 萬人,平均每家僅有 5.9 名雇員。自由工作的個體戶變化不大,維持 11 萬人,總工作人數 2005 年是 52 萬人,2017 年剩下 48 萬人。

   期刊與書的出版,同樣走向小型化,自由個人工作者人數增加,唯總工作人數變化不大。從 2005 年到 2017 年,期刊家數從 7 千多家增加到 1 萬家,工作人數僅減少 4 千人,但自由個人工作者卻增加了 8 千人,總工作人數十二年僅增加 4 千人。書的出版更為明顯,十二年出版機構增加一倍到 6 千多家,自由個體工作人增加了三分之一到 6 千多人,總工作人數從 8 萬 8 千人減少到 8 萬 5 千人。報紙家數與工作人數都減少,從 38 萬人減為 33 萬 7 千人。

   商業業刷的變化最大,2005 年有 3 萬 4 千家印刷機構,65 萬工作人員,到了 2017 年幾乎減半,僅剩 37 萬人,每一印刷設施的平均工作人數,也從 19.1 人降到 15.8人。印刷業的嚴重下滑,歸咎於個人手持行動用具的快速發展,功能的一再增強,大家對印刷的依賴就日益減少,而原被看好的按需印刷,在實質的用途上,仍難敵過網路的便捷。數位印刷仍有價值,因為能把通訊、資料、傳播與印刷結合在一起。

   在 2017 年,資料內容如何管理已經不成為問題的核心,怎麼樣把資料內容發佈出去,才是問題核心。所以,與其設法把資料傳遞給特定的對象,反而不如讓對象很容易的找到所需要的內容,自古以來「尋找」是最自然的方法。現在正熱絡的社群網路,即將消失,把性質同類的人聚合在一起,已經有百年歷史,長遠的社群結構是靠網路的聯繫、而非同質的個人。

   Webb 最後說,2017 年銷售的工作將減少,代之以國際化的資訊內容製作與傳遞,內容的創作要用新想法、新格式、新市場,因為「新」永遠是改辨識的驅動力。多媒體的創作、安裝、執行,也必然是今後就業市場的機會。Webb 呼籲業者現在就要準備,不怕創意、不怕好奇,使用個人電器小玩意、最好玩成專家,因為媒體的規格每天在變動。

   Webb 說,規格雖然可變,但目標始終不變,追求長遠的利潤與創新,這個目標與遠不變。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