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後人類」時期
 

那福忠 August 20, 2004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email protected]
   

   2030 年,一艘太空船從地球向外太奔馳,航程預定七年,任務是在三光年外與另一外星文化舉行重要會議。太空船裡有三位船員無聊之際,進入酒吧喝酒聊天,來打發漫長旅程,酒吧的布置非常考究,仿造三百年前荷蘭的裝潢,酒則有上千種可供挑選,三位點了酒正要聊天,一位隨船的記者進來,大家雖然對他不太歡迎,但都在船上,也無可奈何。記者點了酒,隨即問大家,「極點」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一個船員說是四年前,另一個說在 2016 年,第三位則說,他根本就不相有所謂「極點」,這是極其荒謬的事。

   大家不約而同的瞪了他一眼,一位船員忍不住對他說,等等,咱們的太空船僅有一張桌子大小,我們幾個人的身體仍留在地球,所以這艘以雷射動力的太空船,才能在沒有重量負擔之下接近光速飛行,我們的腦子,以電子型態拷貝到這艘船裡的奈米電腦裡,我們「坐」在這個酒吧,以及太空船裡其餘的虛擬幻境,莫不讓我們的觀感保持活暢,不致無聊。難道這些都是假的、都是荒謬的事?

   以上是英國科幻小說作家 Charles Stross網站),在他即將出版的新書 Accelerando 裡的描述。Stross 原來是電腦程式設計師,以後改行寫小說,以「極點」為題材,深獲佳評,並多次獲獎。所謂「極點」(Singularity),可以解釋為「奇異的點」或「唯一的點」,也就是僅有一次,到達這一點之後,就變成另一個樣子。數學上的極點,指不能再微分的數目;物理上的極點,指黑洞的無限大的重力,連光線都無法穿透。科學小說裡的極點,原由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州立大學電腦教授 Vemor Vinge 網站)所創,指科技所製造出的智慧,超出人類原有智慧的那一刻,從此以後,原有的人類(就是現在的我們)不復存在,而進入「後人類」時期,後人類時期回頭看現在的人類,就如同我們現在看石器時期的人類一樣。Vinge 本身也是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著作網頁)。

   後人類時期的人(如果還稱為「人」的話),與現在的人是絕對不相同的。除了上述的腦子可以數位化、把記憶與思維的「原始碼」放到別的電腦裡運轉之外,肉身也「克隆」了好幾個備份,生了大一點的病,治療太麻煩,乾脆把腦子的原始碼轉到一個克隆身上,舊的身體就不要了,克隆都是受孕當初加工複製、成長之後冷藏的,所以個個都是身強體狀,人類「長生不死」的夢想,後人類時期終於實現。各式各樣的晶片置入身體,更是家常便飯,兩個人傳遞資料,只要把通訊網路連到腦子裡的晶片就行了,電話機更是沒用了,兩個人通話嘴都不必動,全憑心電感應。當然,機器人到處都是,智慧也不比當時的人差,不過有人擔心會引發社會問題,比如說機器人吵著要投票權該怎麼辦?

   極點已成為目前科幻小說的重要流派,因為這幾乎可以預見人類的未來,果我們仔細觀察目前的科技進展,電腦、通訊、奈米、生化、乃至家電的小玩意,不難發現我們確實走向小說裡的極點。極點究竟是什麼樣子?Vinge 教授說沒有人知道,僅知道現在發展的越來越快,卻不知到目標在哪裡。後人類時代是好是壞,現在沒法評論,不過有人認為可以拷貝腦子的原始碼,在不同的地方同時做不同的事,肉身又有克隆備用、長生不死,實在沒什麼不好。

   科幻小說被認為是科技發展的先驅,40 - 50 年代的小說內容,現在幾乎都一一實現,當時的幾位科幻大師如 Arthur C. Clarke1917 - 網站)、Issac Asimov1920 -01992 網站)、Robert Heinlein1907 - 1988 網站),對以後科技發展的貢獻,有目共睹。Clarke 原是位英國空軍的通信員,首創同步衛星概念,1968 年以「2001 太空漫遊」一書被好萊塢拍成電影而成名,後來一系列的太空之旅著作,使他經常成為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的座上客,他現居馬來西亞,已封為爵士,仍不停的寫作。Asimov 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教授,以後成為科學作家、與科幻小說作家,他通常一本書在打字機上一次完成,不再修改即付印,他以倡導機器人稱著,現在上映的電影「機械公敵」(I, Robot) 就是他早年的作品。Heinlein 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一生數十本著作,把人類推向太空深處,發掘外星的文明。這幾位大師級的人物,當時啟發了無數的年輕人,後來當上太空人、物理學家、工程師。

   Accerlerando 書裡頭一次把腦子的原始碼上載到電腦,並不是人,而是一隻龍蝦。作者 Stross 說,他的靈感是來自聖地牙哥大學的實驗,當時一位教授用美國加州龍蝦腦子的極小部分,試圖仿製一個電子版本,因為舉用的樣本僅有 14 個腦神經細胞,實驗起來也許較為簡單。後來這位教授說其實並不簡單,他研究了 25 年,要製造電子模型來模擬這 14 個神經細胞的功能,就好像把一假 747 噴射機的零件全部拆開攤在地上,在沒有任何說明之下,把這架飛重新組裝起來。現在僅用 14 個細胞,人的腦神經細胞有 10 11 次方那麼多個。

   這位教授知道 Stross 借用他的「龍蝦」之後,並不以為意,也不認為小說過於誇張,說不論是五年、還是五百年,總有一天會做到,如果說小說不把技術提昇十倍,那實際的技術就永遠到不提升不了十倍。至於科幻小說是否過於誇張,Heinlein 有句銘言:如果有一千個人說,總有幾個人說對了的。

   至於「極點」究竟是什麼時候,有人根據電子製造的木耳定律 (Moore's Law) 估算,大約在 2035 年。你準備好了當「後人類」裡的人嗎?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