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老馬伏櫪,想吃六山之草 - 課本沒教的印前採購指南
  呂理哲 jul 30, 2002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email protected]
   

電子製造技術一日千里,電腦今天買了明天便成了比較慢的機種。照排機一台動輒十數萬美元也逃不開相同的宿命。難道對於日新月異的科技找不到一帖靈藥嗎?

本文開始

以往,在中國大陸的輸出中心多是國營單位,競爭壓力遠非今天方圓兩公里內就有四、五家輸出中心的環境可以比擬。50萬元人民幣就可以買一台照排機,私人企業如雨後春筍,月底結帳直接影響經營人的荷包,開放市場的競爭開始從由「質量」取代以往的「關係」。質量除了印刷品的視覺質量以外,還包括準時的交貨,服務的效率,經營成本的考量都是競爭的要素。

「每十八個月半導體的體積會縮小一半,功能會增強一倍」聞名的摩爾定律說明了現今科技的困境。印前技術走向開放架構,毫無疑問地遵循了「投資就後悔,不投資就被淘汰」的競爭法則。
95年你投資的Avantra 44、賽天使的Dolev 800都是當時的翹楚,每小時可以輸出兩套四色全開的大版菲林。但是今天網屏的6120、富士的F9000每小時都超過五套全開菲林的輸出速度。今天的Avantra 44或是Dolev 800V如何提昇輸出效益,應該比新買一套新型的照排機,更能吸引輸出中心老闆的青睞。

換新電腦
幾年前的電腦,不管是PC機、蘋果機還是IBM RISC機器(賽天使的Brisque RIP可是在IBM工作站上跑的軟件),今天只要投資一台電腦,至少可以讓RIP的速度快上幾倍,因為經過每一年半的兩倍功力升級的硬件,六年來差不多已經是五倍的計算能力了。這樣便宜的事,當然先換台RIP用的電腦再說。
可是,硬件安裝之後,你才發現RIP解釋的速度,快了好幾倍,但是照排機菲林的吞吐量,就是快不起來。

如果你仔細觀察自己輸出中心內部的流程,就會發現以下的例子,不斷的在上演中。貴公司同一時段收到兩件工作,一本500頁的文件,必須今天晚上交件,由甲來處理﹔乙正在處理一個3頁的文件,後天才要出貨。現有的系統就會因為再乙的進度中,必須預視檢查發排的結果,只有將順位較高的500頁菲林輸出大事暫停,等乙檢查後再繼續出菲林,否則,乙也沒法子再做下一件工作。

你的印前系統就是這樣的架構 - 以 RIP為中心,由RIP直接驅動照排機輸出,RIP還要從硬碟中或是網路上接收文件、解釋PostScript/PDF、預視RIP過後的文件、產生照排機需要的半色調文件…,大部分的工作都集中在RIP這一程序上,儘管目前的視窗作業系統已經是多工環境,可以同時處理不同的程序。但是輸出這部分必須打開大幅面的影像檔,展開壓縮的資料再送到照排機輸出,一大版全開的影像檔差不多有960MB的資料量。可是一件「吃重」的工作啊!
如果你想要利用「預視」(Preview 或Roam) 來確定RIP的結果,此時RIP一樣還得將相同的資料解開,然後處理成RGB的格式,或是縮小比例讓你在電腦螢幕上預視,這也是另一件「吃重」的活。
所以一般RIP同時只允許其中一件事發生,這就是「瓶頸」出現的原因。不論你照排機的速度多快,現有的流程本來就存在著不合理、不順暢的因素。
如果輸出照排機和RIP兩項工作可以分開管理,讓輸出由獨立的軟件來管理,只要有工作就輸出,照排機的吞吐量馬上可以提昇。否則輸出和RIP的工作混在一起排隊,在現今輸出中心發排的情況下,恐怕照排機等待的時間遠超過輸出的時間呢?

如何才能將輸出和RIP分開?
電腦本來就是邏輯的安排,只要排除了瓶頸,輸出效率馬上提昇數倍,毋庸置疑,聽起來,最合理的解決方案就是分別處理「輸出」和「RIP」兩件大事,這就是「流程」軟件的功能。
問問來推銷流程軟件的業務工程師,他建議的流程中「輸出管理」是否獨立於RIP程序以外,否則你只買到拼大版和數碼打樣,可是還沒買到流程呢。
只要裝上流程的渦輪引擎,就算是95年的Avantra或是Dolev,老馬伏櫪,想吃六山的草,何難之有?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