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立體電影
  那福忠 June 15, 2007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email protected]
   

   自從一百一十年前,愛迪生發明、製作電影以來,以膠片照相拍攝、在放映機上放射影像,技術上的變革與進展,自不待言,尤其是近年的數位化,電影的製作與放映,更向前跨一大步,戲院裡的 DLP (Digital Light Processing) 數位放映機,高解析度的像素以數百萬微小鏡片閃動,高速強光折射到銀幕,不但畫質清晰,也不會像軟片日久褪色,放完了更不需「倒片」,軟片每放映一次就要倒回來,經常倒片,摩擦刮損在所難免,數位影片是電子檔,放映簡單、沒這許多麻煩。

   如果說電影的技術還有餘意未盡的地方,要算是仍未能脫離平面、進入立體了。放映面積由方型銀幕、到寬型銀幕、到 iMAX 超大型銀幕,儘管畫面寬廣包住觀眾,觀眾有那麼一點走進畫面的感覺,基本上還是平面的。立體感是前後左右都很清楚,景物遠近分明,這種人的眼睛與生俱來功能,用攝影來複製,確實不太容易。人的視覺所以立體,是因為左右兩眼分開的差距,兩隻眼睛看到的畫面有微小角度的偏差,兩個不同的畫面傳進腦子,就解譯成有遠近景深的立體畫面(如圖、點選放大)。

   要在平面銀幕展示立體效果,那就只能愚弄眼睛、產生錯覺。作法是先把一個畫面重複拍攝兩次,但在拍攝的角度上略有差異,角度的差異模擬左右兩眼距離的相對位置(如左上圖、點選放大)。下一步是兩把個畫面同時放映在一個銀幕上,但要想辦法確保一隻眼睛僅看到一個畫面,左眼僅看到模擬左眼拍攝的畫面,右眼僅看到模擬右眼拍攝的畫面,否則就看到花的畫面(如右上圖、點選放大)。要怎麼樣把觀眾變成「雙獨眼」?正是多年來許多人不斷研究的立體電影技術。

   上圖是早期稱為浮雕 (Anaglyph) 的立體技術,左右兩邊的影像著不同的顏色,通常是紅與綠如上圖,看的人則戴上用彩色玻璃紙或彩色透明膠片製作的眼鏡,一眼紅、一眼綠,來濾過別的顏色,所以正好一隻眼看紅色影像、另一隻眼看綠色影像(如圖、點選放大),兩眼不同的兩個影像傳到腦子裡,就產生立體體感了。這一技術由早期的單色,演變成彩色,眼鏡也重新設計,有多重濾光功能,但種技術並不適用在色彩鮮明的影像,現在僅用在科學研究的影像顯示。

   用偏光方式 (Polarized) 分開左右畫面,製造立體效果,是最常見的方式,也發展了幾十年。兩台放映機,同時放映左右畫面,在銀幕上重疊,但在鏡頭上各加偏光裝置,也就是讓光線僅以一定的角度射出去,阻擋其餘角度光線的射出,如果兩台放映機的偏光角度不同,左右畫面就分開了。但觀眾兩眼要分開左右畫面,就要戴偏光眼鏡,兩個鏡片偏光的角度,與兩台放映機的偏光角度相同,通常用 45° 與 135° 為兩個畫面的偏光角度,間距 90°,來減少彼此干擾。(如示意圖、點選放大)

   偏光方式雖然由來已久,但偏光眼鏡僅讓部分光線透過,遮光的效果使畫面變暗,長時間觀看眼睛容易疲勞。另外,要偏光在銀幕上聚合不散,銀幕要用帶銀的化合物塗抹特製,成為真的「銀幕」,放映的戲院要額外花費。在效果上,偶而也看得見另一隻眼的畫面,成為兩個重疊畫面,好在近年的數位技術發達,軟體已經能調整這些現象。製作這類技術的,有美國的 Real D3Ality

   偏光是目前唯一成熟的技術,製作的立體電影也陸續在戲院上映,像是 3Ality 製作的 U2 合唱團南美演唱會,造成小小轟動。另有人研發「快門」技術,來區分左右兩個畫面,在兩個放映機各安裝像照相機的快門不斷的開關,讓畫面僅有一半的時間放映出去,另一半時間遮住,如果兩個放映機的快門開關時間正好錯開,你開我關、你關我開,那銀幕上在任何一個極短暫的時間裡,僅有一個、而不是兩個重疊畫面。要觀眾捉捕到左右眼的畫面,要戴有快門的眼鏡,兩鏡片快門開關時間交錯,速度與放映機同步。眼睛有視覺暫留功能,一秒鐘閃爍 30 次以上,就不會有間斷感覺。

   這個設計兩畫面不在銀幕上重疊,清晰度最好,也不需要特製銀幕,唯一的問題在快門眼鏡的成本太高,機電裝置、外加電池,估計需五十美元,加上回收、維修費用,所以仍在研發之中。另一研發中的立體技術,是音響公司 Dolby 與德國 Infitec 的合作,兩台放映機各用色盤濾光,一台濾出波長較短的紅綠藍光,另一台濾出波長較長的紅綠藍光,觀眾的眼鏡也對應作用,所以不會損失色彩的鮮豔。這一理論雖好,只是估算眼鏡的製作非常昂貴,所以也只能停在實驗室。

   從上面的技術看來,看立體電影非戴眼鏡不可。戴眼鏡也許不太舒適,但立體效果的震撼足以彌補小小的不適。數位技術的進展,已經可以把原來「平面」的影片轉換成立體,好萊塢更會加速推出一部部適當題材的立體製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