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電子書走進人間
  呂理哲 Feb 20, 2005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email protected]
   

電子書曾經是 2000年所有創投基金的最愛,到今天全球幾乎沒有一家電子書專業公司上櫃,然而電子書又似乎到處都有,誰家的電腦裡沒有電子書呢,電子書對印刷業的影響將如何呢?

本文開始

電子書顯然是一種新的媒體,不單純是一種新的「書」而已。它的發展隨著電腦的普及,掌上型電腦的流行,甚至彩色寬銀幕手機的隨處都有,許多年輕人每天都利用手機接收氣象、新聞或者命相信息,似乎各種工具都可以讀「文字」,當然讀「書」只是其中一種選項而已。

但是「書」的定義,不只是文字供人閱讀而已,真正的意義卻是「商業的」,也就要有人出版,有人銷售,有人購買,這才能形成電子書的產業,有了電子書的產業,電子書才能加值,有了加值的商業利益才有更好的電子書,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產業供應鏈形成之後,才能像今天的印刷產業一樣生生不息。如果無法形成新的產業,即使熱門產品的價值也只能流行一段時間而已。

電子書在 2000年有一群風險性投資者認定為這是繼網際網絡之後,最有希望的新興產業。當時的統計數據顯示1999年美國每一成年人平均每月上網97小時,閱讀紙張的書已經減少到平均81小時一個月,預估到2003年平均上網197小時,看書減至87小時。另外的統計也顯示年齡越輕的,閱讀報紙的比例越低;顯示下一代的人從小依賴電腦和手機的程度越高,依賴書的程度更顯得少。

於是電子書成為創業家和投資家最好的題目,有投資電子書機(閱讀器也)的,像法國的 Thomson 多媒體公司製造許多RCA品牌的家電,和電子書機製造商Gemstar合作製造電子書機,在歐洲和美洲行銷,當時動作之大,聲勢之強,彷彿要和主導電子書軟體格式的兩大巨人Adobe System和微軟三分電子書的天下,到今天Adobe和微軟雖然在其本業中佇立不搖,電子書成為了其軟件產品的一部份,並不是主要的部份,Gemstar和Thomson的電子書機卻早已成了過眼雲煙,其他較小的電子書投資者也大多轉行了。在台灣最大的電腦工具書供應商 – 松崗出版社也曾經投資電子書部門,幾年後這個部門也因為無法營利而結束。該部門重要成員後來成立了漢世紀科技公司,專門發展內容和版權管理平台,現在是台灣數位典藏最主要的供應商。

大家從電子書的優點來思考的話,都以為科技將可以取代傳統書,但是時間已經過了好幾年,投資者前仆後繼,電子書的前景模糊不清,就像航行在迷霧中的帆船,加上幾年來投資者淘汰比率過高,讓後來者多不敢有大動作。雖然,還有些新技術像電子紙 (e-Peper)、電子油墨(e-ink)都標榜可以解決屏幕顯示字體的限制,從 那幅忠先生的文章 指出電子書已經融入現有的電子產品之中,大部份都拿來服務客戶,連形成獨立產品的態勢都沒有,更不用說要塑造一個新的產業。

電子書的發展即使沒變成一個印刷業的新市場競爭者,其注定要分食今天印刷業市場的發展仍然不可避免,我們的下一代喜好電子勝過紙張的趨勢無可抵禦啊!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